宝宝烧伤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个月婴儿趴睡身亡,妈妈全程群内直播别 [复制链接]

1#

3个月大的小孩能在妈妈眼皮底下趴在床上大哭一个多小时,直至窒息而死,而隔壁房间的妈妈从摄像头中看着这一切发生,愣是不肯动手把孩子翻个身,而是拿着手机不断在VIP群里直播,请教各种“专家和老师”。

4月16日下午,一名新手妈妈在“某付费睡眠引导群”提问,称小孩翻身趴着睡觉一直哭,想向群内的老师寻求帮助。群友答“不是大哭就没事”,然而约两小时后,这位妈妈在群内表示孩子嘴唇发紫,最终孩子不幸身亡。

据网上曝光的聊天记录,当天下午1点01分,这位妈妈上传了一段视频并提问“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翻过来呢?”“我在门口急死了,好怕闷到”。她连续问了多遍但群里的“老师”并未回复。

下午,这位妈妈听到了宝宝脸抵在床上的声音,着急地在群里求助。群友们积极支招,有人答“不是大哭就没事”……

2点10分,这位妈妈说,“没声音了,我怕她闷死”。有群友却称“宝宝解锁了趴睡技能”,还有群友称“你又可以追剧了”……

直到下午3点,她叫宝宝起床吃奶走进房门,才发现孩子已经不对了。而距离她发现孩子没声,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

最终孩子不幸身亡……据悉,3月份,这位母亲曾购买过一家叫“芝士小馄饨”的付费课程并加入该群。据了解,这家机构提出了一套宝宝睡眠理论,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

宝宝在几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个“翻身倒退期”,这阶段宝宝晚上睡觉会不停的翻身,直到宝宝会趴睡了,才算完成“解锁趴睡”这个任务,结束倒退期。而群里有“老师”会提供训练婴儿独立睡觉的“指导”,让婴儿跟母亲分房睡,并且睡在完全漆黑的空间里。

4月19日,芝士小馄饨团队发表声明,称网传信息不实。声明中称:孩子直接死因并非趴睡,早先购买的育儿咨询服务已于3月31日停止,且与当事母亲沟通过,孩子具体死因不便透露。

然而,在网上搜索“婴儿趴着睡”“婴儿能不能趴着睡”等类似问题,也能在回复中找到“芝士小馄饨”贴出的肯定回答。

用过氧化氢清洗割破的伤口,用冰来冷却烧伤、灼伤,将碰落的牙齿存放在水中,幼儿噎塞时拍他的后背……幼儿是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然而,一些监护人的安全急救意识较差,当意外伤害发生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处理不当,导致原本能够挽回的生命转瞬即逝。

对监护人来说,他们平时多将精力放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上,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却容易掉以轻心,认知上也存在很大的欠缺。当前,意外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第一健康杀手,是我过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根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遇到的意外伤害中,婴幼儿期发生的比例占到一半左右。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婴幼儿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婴幼儿期,儿童逐渐学会抬头、翻身、坐、爬、行走,逐步学会抓、握、捏、使用工具。这些身体动作的发展促进了婴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自我控制感的形成。然而,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不成熟,对动作的自我控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动作协调性差,任何一个动作的获得都伴随着挑战和危险。比如婴幼儿的意外伤害主要是容易从床上、婴儿车上或汽车上等处跌落;把不该吃的物品放到嘴里出现误服或把小玩具零件放到鼻孔里、耳朵里等,发生异物堵塞;触摸到危险的物品,导致烫伤、切割伤等。

另外,随着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容易因为争抢玩具和规则问题引起争执,有些孩子在冲突中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婴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同样的环境,对于成人而言是安全的,而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是需要改善的,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到他们。当我们将立足点从成人“转移”到婴幼儿身上的时候,我们发现环境中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存在。比如饭桌上的热菜热汤、食品包装袋以及里边的各种防腐剂和干燥剂、电梯和门的夹缝、剪子和刀等锋利的物品、路上的车水马龙、汽车驾驶的安全盲区、公共场所的用具设计等。环境的安全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安全,而非是以成人为中心的安全。即使我们已经让周围的环境相对安全,当婴幼儿在一起互相游戏和活动时,也会有不可预期的一些撞伤、磕伤和碰伤出现。比如当孩子们在玩滑梯时,如果相互拥挤就有可能从滑梯上跌落。

成人的安全意识缺乏,监管不到位

亲子关系是婴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长就负责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进行人生最初也是一生的教育。家长自身的素养和家庭环境的建设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变,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面临的一些危险,在生活中没有提高安全意识,甚至存在侥幸心理。有时候,因为家庭琐事或工作忙碌,无法注意到保育中的细节。比如频发的高层住户因为阳台窗户未关闭,导致婴幼儿坠楼。

从托幼机构角度而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各位教师在工作中的职责不清晰,班级教师的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能会出现彼此都认为另外的教师在负责的现象,导致监管空白。其次,托幼机构班级婴幼儿人数多,且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可能分布在多个游戏区,教师无法兼顾造成监管不力。户外活动时,孩子的流动性比较强,动作活跃,教师不能第一时间甄别出风险,无法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再次,托幼机构中教师的工作负荷比较重,长时间的工作和疲劳会降低其对安全风险的判断能力。

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缺乏,安全防控机制不健全

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婴幼儿的发展不仅与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有关,还与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有关。社会公共设施在设计和使用时,对于婴幼儿经常出现的场所,比如游乐场、社区广场、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对婴幼儿的安全问题考虑得不够,未做到周全的防护和提示。

目前,社会舆论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大众对婴幼儿的安全意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新闻等各个部门在利用网络、电视、讲座、报告等线上线下方式,宣传婴幼儿安全教育的知识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导致大众对婴幼儿的安全意识重视不够、安全防控机制不健全。

婴幼儿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面对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提升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始终是核心。如果说对婴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从出生后即开始,那么对于家长的安全教育应该更早开始。托幼机构相关的游戏活动过程支持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和纠正,对幼儿及时利用有效时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来自社会和国家层面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