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校长杜平泉的中医情怀
作者:王绵民、贺晓鹏
渑池县仁村乡地处该县最东部,在该乡有一个自唐代以来就以生产贡米出名的小山村北坻坞,至今“坻坞贡米”仍是人们最好的熬粥食材。在这个盛产小米的村子里,居住着一位被渑池民间称为“现代喜来乐”的乡村医生杜平泉。
说起杜平泉,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说他是个职业道德高尚的人。
杜平泉是年生人,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又是一位老*员,内心里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家国情怀,在他家的大门口,总是升起着一面国旗。每逢节假日,杜大夫就会带领他的孩子们,站在院子里,播放歌曲,亲自升起那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杜大夫本来是一位乡村教师,在教育岗位上成绩卓著。他从一位普通的民办教师,经过转正考试,成功转为公办教师,却在校长任上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所担任校长的两所中学,都在他到任后,教育质量发生过质的飞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名校,输送出很多优秀的学子。退休后的杜平泉,又继续在仁村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任职,并于年和年两次因成绩突出,受到河南省*府的表彰。
但是在老百姓口中传播最多的还是杜平泉当医生治病救人的感人事例。
在杜平泉求学的年代,恰巧遇上文革,学生们都在闹革命。他想,既然上不成课,干脆就回家劳动,并找机会学得一技之长,为未来的生存找点出路。那时候,农村普遍存在看病难的状况,地处偏僻山区的仁村,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更是艰难。自幼就对中医感兴趣的杜平泉,便凭借自己在高中时所掌握的扎实的古文功底,自学起了中医学。他花费六年时间,先后通读《*帝内经》《神农百草经》《脾胃论》《外科正宗》等医学名著,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医疗实践体会。从年起,自费订阅《河南中医》《山西中医》和《新中医》杂志。经过数年努力,在其当医生的舅父的指导下,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并在年考取了河南省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证书。
杜平泉从当民办教师时,就开始给人治病。一位国企领导身患疾病,医院采用西医治疗不见效果,后来找到杜平泉,杜平泉采用中医疗法,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居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那以后,杜平泉会看病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当校长期间,办公室就是他的诊所,尽管他一再调动工作,但是走到哪里,都有人慕名而来,人们纷纷找上门来寻他看病。为了方便群众,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义务为群众把脉、问药、清瘀、针灸,他一边忙教学工作,一边给老百姓诊病。尤其是年退休以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医学的探索钻研上,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他研制出了好几种治疗顽疾的处方。其中《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疼及骨质增生的中药》《一种治疗烧伤的药油及制备方法》《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年其论文《自创“杜氏健肾汤”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例》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第29卷第7期发表,得到国家相关中医中药专家的认同。其从医经历和事迹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三门峡日报》《*河文化生活微刊》等报刊作过详细报道。
杜大夫治病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帝内经》中的“五脏至虚,皆生瘀阻(浊)”,他认为“瘀”是百病之源,与西医学中关于“机体功能下降,与微循障碍是并行的”论理是相通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五年多的艰苦攻关,他研制出的“杜氏通瘀散”,为数万人减轻了病痛的折磨。
李某,男,59岁,患糖尿病数年,有脑梗、心梗、慢性肾衰,年开始陆续住院治疗,年12月病情加重,院方要求出院,后求助于杜平泉。杜大夫根据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疗法,数十天后病情好转,可下床走动,后继服十个月治愈,现在生活一切正常。
杜大夫善于治疗疑难杂症。不但擅长治疗慢性疾病,对于烧烫伤、颈肩椎疼、骨质增生等均有其独到的治疗方法。
年初,陕州区观音堂镇刘庄洼村村民付书良在家加工粉条时,其4岁女儿不慎跌入煮粉条的锅中,烫伤面积达30%。医院治疗近三个月时间,但伤愈面留有严重疤痕疙瘩,头后部及两腋下各有手掌大小的疮面未愈合,常流脓水,家长无奈带孩子出院。杜大夫听说后根据自己治疗烧烫伤的经验,采用中药疗法给孩子治疗一个月,使得孩子全身伤痕告愈,其疮面柔软无疤痕残留,家长亲自上门致谢。
村里有个老婆婆得了一种怪病,从下腹到膝盖部位一直疼痛,重按反应不是很强烈,轻触疼痛难忍。医院就诊都没看好,最后无功而返。而此病也成了杜先生的一块心病,他不断地寻找怪病产生的原因和根治的法子。通过一段时间地观察、了解,杜先生确诊怪病是风寒在肌体内作怪,最后通过三番五次地扎针、拔罐,祛除了老婆婆体内的风寒,终于把困扰她多年的病治好了。
目前,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糖尿病、高血压中医治疗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要用自己的医学技术,帮助更多的人祛除这些慢性疾病带来的痛苦。
杜大夫看病,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自己在灵活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领悟,活学活用病理学和药理学原理,经过科学配方,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解除病痛。他所使用的中草药,都是他亲自炮制的。为病人取药,别人都用秤,他却使用天平。他说,秤只能我自己看到,而天平却让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一目了然。行医就要讲良心,说几克就是几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看到杜大夫的满头白发,就读懂了他在从医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
“人能医,己亦能医者,不为医。人不能医,己能医者,方为医。”是杜平泉的从医之道。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杜平泉一贯恪守的忠实信条。
如今,杜平泉大夫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但是他精神矍铄。儿女们事业都很好,多次劝他退下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说:趁我身体还行,多为乡亲们做点事情比什么都强。利用我所掌握的医术,为他们解除病痛,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
王绵民,笔名恒笙,中共*员,供职于中铝中州矿业有限公司,业余文学爱好者。义马市作协会员,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喜欢借一支素笔,书写平凡的人生。
贺晓鹏,笔名贺文赫,中共*员,供职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