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烧伤怎么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其实可以改变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6/9283952.html

今天令我很震惊的一件事是,和安妮同学聊到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的不公平性让她情绪发生了非常大的波动甚至眼睛发红。

的确没想到几十年前就形成的社会问题,解决办法也是显而易见的,竟然到如今还是这个社会上很多人的痛。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多年都喊不公平却无法改变?因为喊是没有用的,得动起来。

在哪里招生、招生人数的多少是每个大学自己制定的。每个大学制定完了之后汇总成了社会现象。这个现象的形成就算再多人提出异议,也无法改变,因为没有人可以去干涉每一所学校的自主权。

以天津南开大学为例,南开大学的每年招生计划是招收天津本地生人,招收河北人,河南人,等等,而招收北京48人,人数排名各省倒数第七。

也就是说一般这个大学开设在哪里,为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会主要招收本地人,并不是刻意对哪个城市倾斜。

说到这里,其实显而易见的一件事是:解决教育不公平性的做法是去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办学,多多办学。哪儿建的学校多,哪儿就能有更多的人上大学,哪儿的分数线就不会高的离谱。

很多先驱者为了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倾尽家财。

创立天津南开大学的严修、张伯苓。

创立上海复旦大学的马相伯。

创立厦门大学的陈嘉庚。

创立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的祁天锡、龚士。

创立南通大学的张謇及其家族。

这些人都是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他们为了后世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即便有这么多的爱国人士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但因为各地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的不统一性,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几十年前就已经有很多人骂北京,凭什么他们享受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全国统一卷统一分他们什么都不算。

北京的确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性在北京办学,这里面目的有友好的,有不友好的,但结果都是给这个特殊的地方因为不同的目的带来了丰厚的教育资源。

甚至有一部分人对北京学生产生了仇视心理,这种心理和仇富心理形成过程如出一辙。不明白不公平性的形成原因,不思考如何改变,臣服于自己的嫉妒之心下不做任何努力。

几十年前骂教育不公平的这些人里有多少人愿意倾尽自己的家财,回乡办学呢?有多少人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后代不再遇到自己今天的苦楚呢?

严修、张伯苓是天津人,马相伯是江苏人生活在上海。

形成一个地方教育资源多少的是一个个历史上的人做出来的。

改变现有的教育格局也是需要一个个人去做的。

几十年前骂北京的这些人里一千个人中但凡有一个人愿意动起来,愿意像这些先辈一样倾尽家财办学,福泽后世,让自己家乡的后代不再受到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不公平的苦难。绝对不会说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在无效地讨论不公平性。

虽然一千个人里不见得能拔出来一个人,但是清醒地明白改变教育格局的人还是有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是有的。

河南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和人口比例一直是河南所有人的一块心病。

河南的教育人也从来没有停下脚步。

比如*河科技学院的创始人胡大白。

我看过胡大白的一篇专访,他的爱国情怀,他对教育的眼界和格局让人敬佩。

她已经和她的*河科技学院一起载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史册。

让胡大白决心投身教育事业是一则国际新闻,世界高校入学率排名,中国排倒数第二。

是的,世界上丰厚的教育资源也不会给到那些本土教育贫瘠的国家。因为人家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为了本土的经济发展,所以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要靠自己的。

胡大白就是清醒地先驱者,她是河南郑州人,*河科技学院就开设在河南郑州。当初她意外因公负伤,全身烧伤87%,在床上躺了3年的时间。虽然身体烧坏了,但她脑子非常清醒。她明白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后辈不再承受苦楚应该去做什么。

为了给更多的人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拿出了自己全部家当30块钱,开了中国第一家民办高校。

这所民办高校如今同时可以承载三万人接受高等教育,极大缓解了河南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但是一个人、一所学校是不够的。

需要更多的人,摒弃功利之心,真正为后代发展着想,切实解决根本问题。换句话说,少点为了盈利的野鸡大学,多点为民谋福祉的良心大学,才能让更多的人不成为小镇做题家,而是在学生时代真正的享受学生时代。

这件事也给我了一个警醒,当我们发现什么事情不公平的时候,其实自己就可以成为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关键。因为历史是人的原因形成的,同理未来也是人去创造的,而我们自己就可以是那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